随着新加坡步入人口老龄化,颈项痛、肩膀痛、腰背痛成了许多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。很多人遇到这些酸痛,第一反应就是“年纪大了,骨头退化,疼痛在所难免”,于是选择忍耐,或者依赖止痛药和膏药来暂时缓解,却很少去追问找出疼痛的真正源头。
55岁的林女士第一次坐在我的诊间时,手下意识地揉着背,眉头紧锁。她已被背痛困扰了五六年。最初只是走路久了、做家务后感到酸酸胀胀,与许多中老年人一样,她告诉自己:“年纪大了,背痛是正常的。”
易被误诊为关节疾病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疼痛不仅加重,还放射到颈部、肩膀,甚至引起间歇性头痛。她连举手穿衣都感到困难,晚上翻身时更是痛得惊醒,睡眠大受影响。她尝试过热敷、膏药、推拿,甚至止痛药,但效果都很短暂。她开始怀疑是不是“骨头退化”或“椎间盘突出”,心里担忧不已。经过问诊和检查,我发现她的脊椎虽然有老化迹象,但并不是疼痛的根源。真正的问题,其实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。
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疼痛问题。长期紧绷的肌肉或筋膜会在局部形成小硬结,也就是俗称的“触痛点”。这种疼痛的特点多种多样,包括酸胀、局部僵硬或尖锐的剧痛。许多患者就像林女士一样,连弯腰、抬手或翻身这样的简单动作都感到困难。当按压这些触痛点时,疼痛有时会蔓延到其他不相关的部位,造成所谓的‘牵涉痛’。例如颈肩的紧绷可能诱发头痛,而腰部触痛点则可能让疼痛延伸到腿部。
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能由肌肉拉伤引起,也可能因长期姿势不良或重复动作累积而形成。近年来,这类疼痛呈年轻化趋势,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久坐办公的年轻“低头族”同样容易患上。
肌筋膜疼痛在影像学检查上往往难以发现异常,只能通过问诊和触诊识别压痛点和放射痛。因此,正确诊断尤为关键。这种疼痛可以出现在任何关节部位,表现与关节疼痛相似,因此容易被误诊为关节疾病。如果没有得到准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,疼痛可能长期存在,并逐渐加重,进一步增加肌肉紧张。不过值得庆幸的是,一旦找准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治疗,这类疼痛通常可以明显改善。
肌筋膜疼痛如何护理
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某种程度的肌肉紧张性疼痛,而大约七成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,用简单方法就能缓解。在症状刚出现的前三个月内,我通常建议先从自我护理做起:适度休息,减少活动,让受影响的部位放松;急性疼痛时,用冰敷可以减轻发炎,而肌肉长期紧绷时,热敷会更舒服。此外,适量的物理治疗或针灸,也能帮助肌肉慢慢恢复活动力。很多人因为疼痛而不敢动,但实际上,轻柔的拉伸和适度活动,正是让肌肉恢复灵活、减轻疼痛的关键。
当疼痛持续超过三个月,单靠止痛药或自行放松肌肉往往难以彻底缓解。像林女士这样的情况,我会针对深藏在皮肤下的触痛点进行靶向注射,将药物直接注入痛点,快速缓解疼痛。疗效通常可维持数月至一年多,必要时还可以重复治疗。同时,这种治疗也可以配合体外冲击波疗法(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),通过刺激肌肉和筋膜改善血液循环,促进组织修复,让紧绷的肌肉逐渐放松。疼痛缓解后,患者也更容易进行物理治疗,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度,恢复日常活动,并降低疼痛复发的风险。
要预防肌筋膜疼痛,平日里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保持适度运动和正确姿势。一旦出现任何持续性疼痛,就应及时关注和处理。越早诊断、越早干预,恢复就越容易,也能避免疼痛长期累积带来的困扰。
疼痛是身体的信号,认真倾听并及时应对,便是守护日常生活质量的第一步。